重磅!2020高考调查报告出炉,近半考生认为高考成绩将保持正常
2020高考,注定不平凡。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高三学生转入线上学习、线上备考,高考被迫延期一个月。这一年,新高考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正式落地实施。这一年,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启动,高职连续第二年大扩招。这一年,安徽歙县遭遇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被迫取消2020年7月7日语文、数学科高考考试。
同时,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的第一次高考。中国教育在线最新出炉了"2020高招报告",让我们一起走进2020年的"非常"高考。
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高等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
高考报名人数再次增长
2020年达1071万
高考报名人数再次增长
2020年达1071万
教育部日前公布,202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再次增长,达1071万,突破了2008年的峰值1050万,创造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历史新高。
与2008年不同的是,高考的录取人数大幅度攀升。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总人数达到了914.9万,而2008年仅为607.66万。
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1.6%,在学总规模也首次突破了40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提前一年完成2020年目标。
高职百万大扩招任务完成
今明两年将继续扩招200万
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计划,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又一轮大扩招。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高职扩招共116万人,百万扩招如期顺利完成。
招生规模的扩大,倒逼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驶入"快车道".2019年,"双高计划"、"1+X"证书制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等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实施,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的重要一步,也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契机。2018年12月,教育部开始布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2019年至今,教育部分两批公布21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更名为大学。
确保考生安全健康,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
新冠肺炎疫情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高考,为确保考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叫停了线下聚集性考试,高考整体推迟到7月7-8日举行。与高考相关的一系列招生考试工作也有所调整。
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提出原则上高考前不组织现场校考,要求高校尽可能减少校考专业范围。对于确须组织校考的专业,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鼓励高校采取考生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对于专业性强且拟继续组织校考的高校,鼓励先通过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对报名考生进行初选,在高考后再组织现场校考。教育部高校学生司5月12日发布的"关于高校考试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有关情况"中提到,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组织了艺术类专业线上考试录取或初选。此外,"强基计划"有关时间节点顺延一个月,体育类招生考试延迟至6月举行。
确保公平公正是高考的基本价值取向。3月31日,教育部召开的部署2020年高考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到,必须坚持"公平第一",切实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部考试中心也一再强调,2020年高考命题保持平稳。另外,在与高考相关的招生考试工作部署上,教育部也专门提到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保障。对于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教育部提出,有关高校要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等不具备条件的考生提供参加考试的兜底条件保障。对于"三大专项"的招生工作,要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实际及疫情防控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宣传,为考生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指导,努力提高宣传实效。
取消自主招生,实施"强基计划"
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资格
公平公正继续成为2020年高考的核心主题,教育部继续严管各类特殊类型招生。
2020年1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备受公平公正争议的自主招生正式取消,这项实施16年的招生改革政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不只是自主招生,对于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其它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教育部也对资格审核、考试报名、考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也明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
保送生方面,自2014年起,保送生人数开始大幅缩减,从每年拟录取6000余人,下降至2000人左右。2020年,全国仅有51所院校拟录取保送生2042人,为历年来最低。教育部规定,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这也就意味着,2020年起,保送生招生取消对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保送资格条件。目前,仅有四类学生仍具备高校保送生资格: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
"强基计划"招生中,数学、物理相关专业
招生院校数量最多
2020年起,教育部决定在36所试点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也称"强基计划"),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各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较多。其中,数学、物理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最多,各有31所。除此以外,个别高校在核科学与技术、力学、基础医学等关键学科领域也设置了招生专业。
就学科实力来说,各高校在"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上集中了各自的优势力量。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试点高校招生专业的相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等级(包括A+,A,A-)。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2020年招生的"强基计划"专业相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获得了A+,可以说是最强阵容。(注:由于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不匹配,该统计中不包括历史学相关专业)
"强基计划"不单单是招生计划,更重在培养。36所试点高校发布招生方案的同时,也发布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单独编班,学科交叉培养,强化通识教育,实行导师制,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等。如,山东大学设计了"3+1+X"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南京大学不仅单独设计培养方案,甚至明确承诺"每生一项目、一导师、一游学".上海交大则把强基计划纳入该校王牌培养模式"致远书院",为每一个强基计划学生建立单独的成长档案。
清华大学新成立的日新、致理、探微、未央、行健五大书院是"强基计划"方案的一大亮点,也是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
高考成绩是"强基计划"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作为高校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强基计划"在招生选拔中,对学校数量及招生规模上都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31所试点高校今年总共计划招生人数为3750(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同济未公布具体招生人数)。其中,南大、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大计划招生人数最多,均为210人,中国海大、中国农大、中央民大、电子科大计划招生人数最少,仅为30人。
"强基计划"在招生上借鉴了新高考改革地区综合评价的模式,采用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合并录取的模式。教育部规定,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校测成绩不得高于15%,最后按这一权重分配比例综合计算,排队从高到底录取。高考成绩得到了显着的加强,有35所高校规定,"强基计划"录取时的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比为85%,南开大学更是提高到了90%.同时,在校测中,各大学也多强调了笔试的成绩占比,一般均在50%,个别学校占比60%.
扶贫先扶智,打好招生脱贫攻坚战
继续实行"三大专项"
高水平大学专项招生计划稳定
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高校招生中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生源的"三大专项"(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政策继续保持稳定。2016至2018三年间,我国"三大专项"录取人数稳中有升,近年一直稳定在10万人左右。
高水平大学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招生计划人数稳中有升,为农村学子提供了更多上好大学的机会。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国家专项"招生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三年来计划招生人数相对稳定,且有小幅上升。哈尔滨工业大学虽在2018年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2019年也有所回升。
教育部在对2020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进行部署时提到,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0年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
定向招生
补充中西部农村教师、医生人才
为快速补充中西部等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经济社会相对来说欠发达区域的某些特定人才,国家和地方在高校招生中设置了公费定向招生计划,主要是教师和医生人才。一方面圆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地区补充了优秀的教师、医生等人才,推动了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高校招收的公费师范生和公费医学生规模均有所增加。2007年起,国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201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发布,改进并完善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将履约服务期调整为6年,恰好覆盖小学或中学的完整教育周期。2019年,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公费师范生8441人,比2018年增加2015人。同时,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也带动了各省(区、市)的地方公费师范教育的发展。
2010年起,为提高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补充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国家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至今已实施十年。自2017年,国家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明显增加,本科阶段招生计划人数由以前的5000余人,逐步增长到了2020年6822人。
新高考改革持续推进
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4省市新高考正式落地
2020年,新高考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正式落地。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第二批实施新高考的省份。
从生源角度看,4省市区别较大。北京、天津、海南的考生数量相对较少,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约为5.9万、5.6万、6万;山东考生规模较大,2019年夏季高考报名人数约为55.99万,山东生源质量也比较高,因此备受关注,成为此轮高考改革的关键地区。
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约为北京5万、天津5.6万、海南5.73万;山东考生规模较大,2020年夏季高考报名人数约为53.03万。除天津外,其余三省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均有减少。
在新高考改革的总体框架下,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四省市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在具体细节方案上略有不同。对于高中生学业等级考试的赋分方式,北京和天津采用了"三分一段",考生人数较多的山东采用了区分度更高的"一分一段",海南则继续延续其运用多年的标准分。外语考试次数方面,北京、山东仅仅在听力部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而天津、海南则是提供两次完整的考试机会。
浙江调整新高考改革方案
2020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对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原方案进行了系统性调整,对之前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例如,将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由3分改为1分,增强考生分数的区分度;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2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尽可能确保公平。同时,根据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也坚持了原方案中的一些措施,如保留了3+3的选科模式等。
继续推进大类招生
新高考改革地区均以专业为核心进行志愿填报,为保障录取工作,导致各高校不得不合并专业,进行大类招生,以确保生源充足。大类招生,无意间推动了大类培养与通识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展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就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这是我国大类招生的先声。
实施新高考改革后,越来越多高校开始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以浙江为例,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1023所本科高校中,有326所采用了大类招生,占比将近1/3.
然而,不同层次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的比例差异较大,高水平高校采用的范围更广。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高校中,90.48%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采用了大类招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这一比例为67.35%,而采用大类招生的普通本科高校仅有23.9%。
综合评价中高考权重增加
综合评价招生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核心和亮点之一。其实此前各地都已经在探索不唯分数的综合评价录取。早在2011年,浙江省就开始尝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因为其复杂性,一直在审慎推进中,总体上占比还比较小。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综合评价招生推进的进度也有所不同。在最早实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综合评价招生规模近两年变化不大,较为稳定。在今年新高考落地实施的山东,综合评价招生的计划数为1880人。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各高校的综合评价招生规则中,高考成绩占比明显提升。据统计,在上海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各高校,高考成绩占比普遍从2019年的60%提高到了85%,在浙江、山东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部分高校,高考成绩占比也达到了85%或70%。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考生的影响
疫情给绝大多数高考生带来了心理压力
高三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一个关键时期,高三学生原本所承受的压力就较大,加上疫情对大众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影响,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悲观等情绪。
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绝大多数2020届高考生的带来了心理压力,68.58%的高考生表示有一定心理压力,19.4%表示有很大心理压力,另有12.02%表示没有额外的心理压力。
超九成高考生认为疫情影响了学习效果
疫情之下,高考生无法正常复学,难免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调查显示,超九成高考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影响。其中,27.72%的高考生认为影响很大,64.4%的高考生认为有一定影响,仅有7.88%的高考生认为没有影响。
疫情期间,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绝大多数学校采取了网络授课的形式,高三学生也不例外。整体看来,半数以上的高考生认为网络授课的效果一般,22.01%认为效果很差,仅有17.93%和6.79%的高考生认为网络授课的效果较好或很好。但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高考生来说,网络授课的效果略有不同。在年级排名前20%的高考生中,有10.45%认为网络授课效果很好,24.63%认为较好,这一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学生。
近一半高考生认为高考成绩将保持正常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高考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讲,大多数2020届高考生对于今年高考还是有信心的。调查显示,有49.46%的高考生认为今年的高考成绩将保持正常,与自己的平时成绩持平,有10.6%的高考生认为会高于预期,当然,也有39.95%的高考生认为将会低于之前的预期。
不同性别高考生对于高考的信心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男生的信心程度要高于女生。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女生表示对高考不是很有信心,而仅有27.74%的男生表示不是很有信心。在对高考成绩的预期上,不同性别的高考生也呈现出相似的差异。女生往往持较为悲观的态度,46.73%的女生认为高考成绩将低于预期。
转载自高考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