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通报!浙江高考作文评卷组长被查!
近日,由今年浙江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背后的阅卷组组长陈建新,也被卷入舆论。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热议!功底深厚还是故弄玄虚?
8月10日,有媒体爆料,陈建新开讲座,办网课,出作文书。参与阅卷老师称,陈建新从浙大退休,担任阅卷大组组长已有20年。2018年3月,陈建新曾在一讲座中强调,作文要重视真情实感,反对矫揉造作。而8月8日,退休媒体人李未熟实名举报其“既做教练,又当裁判”。澎湃新闻记者从接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人士处获悉,该院确实收到来自湖北、举报陈建新的邮件,并与举报者进行联系,会对所举报的情况进行了解。
今天(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通报称:高考语文评卷组作文组组长陈建新在评卷结束后未经允许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评卷细节,停止其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含高考评卷等)。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为何争议至今?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发布后,舆论一直发酵。从最初质疑这篇作文该不该得满分,发展到有自媒体“挖出”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主编作文指导书,参加作文讲座。质疑其既当阅卷大组组长,又出书、讲座违规,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甚至还有人公开发文指控陈建新老师与该满分作者之间存在利益交换,甚至言明为“师生关系”。
对此,据澎湃新闻报道,浙江省写作学会8月10日发布《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回应此事,称在《教学月刊》公众号发表作文和评论是为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提供范例,但由于极大反响撤下该文。《声明》明确否认阅卷组长陈建新与杂志社和满分作者之间有利益关系。北大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温儒敏则指出,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引起争议的主要有3个观点:
1.是否应该公布高考满分作文
浙江写作学会的声明,首先澄清了一件事,满分作文不是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自己发布的,而是作为学会的一项工作。
按规定程序主动公布高考满分作文,是高考阅卷组接受社会监督的体现,势必会引发舆论关注,有不同意见也十分正常。但是,如果舆论讨论超出专业范畴,变为对阅卷人员的人身攻击、侮辱,这就变调了。面对这种变调的舆论,各地教育考试院就可能不再公布满分作文。满分作文不公布,舆论消停了,可高考是变得更透明,还是更不透明呢?
2.阅卷组组长怎可“一手操作”篡改分数?
舆论之所以发酵,还有一些自媒体把阅卷组组长的权力不断夸大,似乎组长大人可以把一篇作文交给所有阅卷者,命令只要发现这篇文章就给满分一样。
高考试卷是将所有考生的信息屏蔽的,阅卷者根本不知道考生的信息,而且,参加阅卷者也众多,要让某篇作文碰上某个阅卷者,这一概率极小极小,高考阅卷老师根本不可能在阅卷时作假。
3.阅卷组长出书、讲座,涉及利益输送吗?
对于作文阅卷组长出书、参加的作文讲座,有人会觉得就是泄露了机密。也有人反驳,难道听他一次讲座,高考成绩就会提高?
如果是他自己办班,以作文阅卷大组组长进行宣传,那培训班可能涉嫌违规经营。但陈建新参加的作文讲座是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钱江晚报发起并主办的,全名为“新少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举办的“超级作文课”的媒体举行的公益活动。
好文章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今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刷屏”,有人叫好,亦有人质疑。争论焦点较为集中的是文中大量的引用内容是否切题,以及频繁出现的非常用词汇是否必要。不少网友读完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的第一句话,就感觉到了“智商侮辱”。字都认识,但是组合起来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那好文章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传媒人曹林撰写长篇作文表示,满分作文如果以此为导向,是一种“侮辱”:“ 满分作文,更应该有文字和思想的通透性,是那种让人一口气读完产生触电感的深度好文,既有酣畅的阅读快感又能回味无穷,在思想深度产生强烈的共鸣。可这堆佶屈聱牙、让人痛苦地读几遍也不知道说什么的东西,凭什么满分呢?凭阅卷老师也没读懂?”
资深传媒人朱学东在微博评论称,“高考作文考什么?我想无非就是主题,围绕主题的展开的逻辑演绎,遣词造句能力等等。这篇满分作文,在这三方面是够格的,无论是主题,逻辑和文字表达。” 朱学东称,“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但是,出现了,罕见,更应该鼓励。这个意义上,给满分,我也不反对。”
作家马伯庸在微博评论称,前述文章很难用“满分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他称,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但马伯庸认为,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这位作者有阅读量,有知识面,也有表达能力,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未来必有前途。只是在战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
“文胜质则史,这和堆砌辞藻写作有啥区别?”针对这样的观点,记者采访了一位有着多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经历的资深阅卷专家。他表示,高考作文有很大的临场发挥的因素,自然会有瑕疵。拿“一刀切”的标准去要求高考作文,显然是教条了。也有学者认为,大量的旁征博引,如果不表明自己的观点,那么表明书都白看了。
但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在作文中有意识地引用海德格尔或是卡尔维诺,已经很难得了。思辨意识开始萌芽,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专家表示,学生对于文论的认知,存在着一个“化”的过程,正因如此,更不应该用“一刀切”的方式来作为作文评分的要求。“各种各样的花朵,应当一起开放才好。思想、认识、见解和表达都应该百花齐放。”
转载自高考直通车